欢迎来到中格文档网!

曾国藩传读后感3篇【完整版】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4-06-02 20:00:02

曾国藩传读后感苏轼云:“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世间能人伟士,莫非英才,即是蠢才。曾国藩当属后者。家喻户晓,位极人臣的大庆官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曾国藩传读后感3篇,供大家参考。

曾国藩传读后感3篇

曾国藩传读后感篇1

苏轼云:“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世间能人伟士,莫非英才,即是蠢才。曾国藩当属后者。家喻户晓,位极人臣的大庆官员,两江总督,多次挽救清廷于水火之中,被后世誉称为“清朝第一圣人”。

曾国藩,三十当前莫不过一介庸人而已。曾国藩身世普通,天分也平平常常,从小背负着振兴家业的重任,却也是考中秀才与官场结缘。进士的名号倒是为家族争了口气,又因“天分不甚低”,出入仕途,却处处受难,步步为险。凭着初生牛犊的干劲,年轻的“愣头青”曾国藩满怀激情与希望。力求在清廷立下番丰功伟绩。他骂过帝,怼过朝臣。得罪了满朝上下各官员,而自是正义凛然,神圣不可侵也。到头来却是人人取笑,人人排挤,连小命也难保。颇具堂吉订德色彩的曾国藩在仕途上可谓步为艰。不仅如此,少时曾国藩心性浮躁,为人傲慢,脾气火爆,有家书、日记为证:“说话又多戏馋………”“心浮不能读书………”“自定课程,以读《亦为正业,不能遵守,无恒》………”“晏起,则一无所作,又虚度一日,浩叹而已……。”很难相信,刻在我们骨子里伟大的圣人形象,三十岁前的人生境界竟如此不济!

回看今朝,正逢吉时,无数后起之秀如过江之鲤,他们想要在亚运的“舞台”上跃过龙门。人们只见得他们身上的光辉闪耀,又怎见得鳞片下的伤痕累累。他们又与曾国藩何其相似。同样的年纪,同样的热血,这股热血从古流至今日,或许它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但又像是同一个人,这个人现在就在我们眼前。三十岁,曾国藩人生中最重要的分水岭,彻底改变曾国藩的根源在于他曾接触的“不俗之士”。北京作为全国政治和文化中心,聚集了无数顶尖的人才,其中,有两位对于曾国藩的修身和仕途产生深远影响。一是唐鉴,即家书中常出现的镜海先生,他教给曾以两点,一为如何读书,他告诉曾,读经当专精一经,一经通则诸经通。二为“静”字的要紧。若不静,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二是理学大师俊仁,他教与曾一个延长身要决:研机,即认真对待瞬间念头,细微小事,将它与修齐治平的大事联系起来。

曾国藩从理学大师提出的研机中学会了在日记中无情地解剖自己,批判自己,以求净化灵魂,这也是曾国落觉醒的一方面体现。从中他开始对自己的行为、思想、为人、处世进行了公正的审视,并定下了极高的标准——为人。百年来每一位中国人,都为曾国藩的修行作了见证。曾用痛苦和折磨,为人和意志彻底颠覆了他在历史中的地位,完美地诠释了何以为人这极富哲理的人生思考。严于律己,底线明确,持之以恒,这是曾的为人态度和原则,致使他不再单单是打了几次胜仗的军事家,更是真正具有伟大心灵的知行巨人。凭借感想来战胜历史,战胜时间,跨越百年,他告诉我们,伟人和庸人,不过是个名号而已,关健在于我们是甘于平庸,还是敢于用一辈子来斗争,云修行。人终老矣,登上“舞台”的不只有新青年,也有经历风霜雪雨的前行者。但他们的血液里始终流淌着同样的温度,传承着相同的精神。曾国藩的修行并未结束,他在等待我们的延续和传承。听,那是来自百年前的一声清啸,那是亘古不变的呼唤。这声呼唤,从今观众席上呐喊而出。

曾国藩传读后感篇2

《曾国藩家训》是我最近读过的收获最大的一本书!之前也看过一些写曾国藩的文章,但是对这位大家的了解都只是些皮毛。郦波老师幽默风趣的评说,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刻认识了曾国藩这位大家最真实的一面,他是如何从一个资质平平的甚至愚笨的人,不断自省,不断修身养性,而成为近代史上少有的大家!很多人很推崇曾国藩,包括像毛泽东和蒋介石这样的对手,都不约而同地敬佩着一个共同的偶像,这说明曾国藩除了功业上的成就以及文章、思想之外,他有很多过人之处,那种具有普适价值的智慧与思想尤其值得学习,下面略做总结:第一部分修身、养性,这就是自立、自达;第二部分识人、用人,这就是立人、达人。

14、曾国藩曾经三顾茅庐重用彭玉麟,史上最痴情的高官,当世唯一的一个完人!不爱官,不爱钱,甚至不爱惜自己的性命,但爱民!爱国!一个重情重义的奇男子、大丈夫!

你看他一生重情重义,画尽十万幅梅花以纪念梅姑。

你看他从军数十年,作为水军将领,带兵期间,哪怕身受重伤,也要住在船上,从来不移住到岸上来。

你看他屡次受高官厚禄,却从不为之心动。

你看他一生节俭朴素,从不追求个人享受,到晚年却把一生上百万两白银的官俸捐出来修建学校,补充海军军费。

15、曾国藩从善如流,在创建江南制造局的同时设立了翻译馆,专门翻译西方科技专著,奠定了中国翻译学的基础。中国的第一台蒸汽机、第一艘蒸汽机轮船、第一台汽锤、中国第一台车床、中国第一台刨床、第一艘近代军舰全是从安庆内军械所,从江南制造局里出来的。曾国藩的洋务事业虽没他预期的效果,但为中国近现代工业科技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16、就全体人类的文明史来看,就无数个体的成长史来看,思想、精神、信仰才是人生恒久的力量!

数十年来的教育,一直在知识教育与能力教育之间兜圈子,以为倡导了能力的培养就逃避了知识灌输的嫌疑。但全社会似乎都忘记了,教育最重要的本质是关心生命的成长、启发良善的人性、影响有价值的人生。而这一切既是教育的出发点,又是归宿。

作为一名教师,我常听到一些家长皱着眉头、忧心忡忡地说:“只要老师能教好孩子,我们做家长的花多少钱都愿意!”其实,这样心甘情愿的表白大错特错。错在只知学校教育,不知家庭教育。孩子该由谁来教?谁该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什么样的老师,怎样的教育,才能教好孩子呢?

这些看似简单却又复杂的问题,千百年来一直困扰着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度里的每一户家庭,乃至每一个为人父母的人。而中国传统儒家所提倡的以家训教育为主体的家庭教育却给出了最佳答案。

《三字经》里说“养不教,父之过”。儒家向来视家庭教育为人生教育之本,对于孩子的成长,父母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再好的学校与老师也无法取代父亲与母亲——这是教育上最简单的一条真理。

以上是我读此书的一些感想,由于职业的影响,我对涉及教育方面的话题关注较多,也用了很长的篇幅来不厌其烦地阐述,真的是佩服曾国藩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感恩!感动!

曾国藩传读后感篇3

曾国藩,被称为半个圣人,在近代史上一直颇受争议,到现在议论一直热度不减,有人称赞他有人批评他,他是一个有两面性的人物。

一般来说人们夸他勤俭持家,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传统理学,他是中兴第一名臣,“挽狂澜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中兴名臣。但好坏参半,有人说他是腐儒,叫他曾剃头,伪君子。我认为要说这个人首先要从看他的生平说起。

曾国藩,幼时愚钝不堪,科举屡试不中,六次落第,仍未放弃,终于在第七次考试中中举,此后一发不可收拾,连续中了举人,进士,最后更是进了翰林院。

但曾国藩虽然中了科举,但心态上还未成熟,他对人傲慢,认为自己是一位科举天才,但同时也很自卑,因为他是从乡下来的,没有那些同事们的广阔见识,他还爱看热闹,也很好色,还喜欢阿谀奉承,但曾国藩懂得及时改正,他开始养成了记日记的好习惯,他说:“截断根源,誓与血战!”

后来做了几年官,当时的道光皇帝死了,换了新皇帝咸丰。曾国藩决心跟随着新皇帝干出一番事业,他首先上奏皇帝要求整顿官场,没想到皇帝不仅没同意,曾国藩还得罪了怠惰的皇帝和大臣,一时间曾国藩人人喊打,最后还被皇帝免去了京官身份,被派遣到了江西。

没过多久太平军来了,曾国藩一看,这不成,太平天国尊的是拜上帝教,和他所尊奉的儒教可一点儿不一样,于是出山,训练军队准备镇压太平军。

他在长沙搞了一个团练,到处去找人报名,他治军的方法也不一般,别人都想找好武器提升军队的战斗力,他却想着如何避免犯错,和他这么一搞却歪打正着的成功了,成功建立了当时最有战斗力的湘军。

在这之后出现一件震惊中外的大案子,当时天津出现谣言说传教士会吃人的心肝,曾国藩被派来处理,但最后乡人们打死了传教士,受到外国的强烈抗议,之后曾国藩被迫陪礼道歉,引起了人心惶惶和舆论发酵,曾国藩大受影响最后灰心丧气告老还乡。

有一句话叫做“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一个历史人物的身后评价,或许更多取决于后世的需求,而不是其本人。评价的背后往往有另一只手在推动。我们既不能固执己见也不能盲目跟风。是扬是贬,需要自己的了解,更需要自己的思考与反思。

曾国藩的一生,有功也有过,他勤于反思,懂得改正,提出了一个内圣外王的说法,作为自己的形式准则,因此他外表圆滑,内在却有自己坚守的准则。可是他也有很多错误的地方,比如在太平军投降之后屠杀太平军,练兵时随意滥杀,被人称作曾剃头,可见他有狠辣无情的一面因此分功过两面来看他,我们要学习他身上好的一面,不要学习他身上坏的一面,借曾国藩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吧。

吾虽蝼蚁,心向天空。人人可立志,不阻于穷困,不卑于本性。志立,力行,志成可待。

推荐访问:读后感 曾国藩 曾国藩传读后感1000字 曾国藩传读后感800字 曾国藩传读后感2000字 曾国藩传读后感和个人心得 曾国藩传读后感600字 曾国藩传读后感300字 曾国藩传读后感1500字 曾国藩传读后感400字 曾国藩传读后感300字左右 曾国藩传读后感200字

本文来源:https://www.feiyangkj.com/fanwendaquan/duhougan/37200.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