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三农问题的研究
三农问题浅析研究
xxx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2012xx论文
题目:
三农问题浅析研究
教学院系
成教系
班
级
2012xx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评
阅
人
2012年6月30日
民负担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改革力度不够,还有些地方政府部门仍是“管事的人不多,吃饭的人不少”。因此,减轻农民负担首先应该考虑加大力度进行机构调整,减员增效,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
3、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的农业大国,这是最重要的国情。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揭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规律。毛泽东也认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邓小平多次提到农业问题的重要性。他说“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农业,主要是粮食问题。要避免过几年又出现大量进口粮食的局面,如果那样,将会影响我们经济发展的速度。”他还认为,农业关系到工业以及整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搞不好,工业就没有希望,吃、穿、用的问题也解决不了。”农村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也在农村。邓小平说:“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因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尤其不发达。全国近13亿人口,62%以上在农村。农村能否如期完成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对全国来说举足轻重;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我国城市与农村发展差距在拉大,农村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现代文明远远落后于城市。缩小城乡差距,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进而大幅度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在农村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
中国的农民是党在农村的依靠力量,是国家政权最广泛最深厚的群众基础。赢得农民,党的执政地位就巩固,工农联盟就加强,革命和建设事业就能胜利;失去了农民党的执政基础就动摇,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会被断送,历史如此,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没有农民的积极性,就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工业的进步,更谈不上实现现代化。
4、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
4.1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
在指导方针上,要改变城乡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市民轻农民”的传统观念,确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全局意识,做到城乡发展一盘棋,从思想上切实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在发展模式上,要扭转局限在“三农”内部解决“三农”问题的思维惯性,确立用工业化富裕农民、用产业化发展农业、用城镇化繁荣农村等综合措施解决“三农”问题的系统观念,以工业化的视角和系统工程的方法谋划农业的发展。在发展战略上,要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重点做到“三个倾斜”:向农村基础设施倾斜,着力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能力;向农村社会事业倾斜,着力提高农村文化、教育、卫生保障水平;向农村基层公共服务倾斜,理顺基层的事权与财权关系,完善基层政府和基层组织的职能,着力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行政管理和服务水平。
4.2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
加快推进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和标准化生产。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从战略主导产业、区域优势产业、地方特色产品三个层次入手,加快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一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比较优势,搞好产业布局规划,科学确定区域农业产业发展重点,促进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加快构筑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发展格局;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户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的利益共同体,增强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二是多元化开拓农产品销售市场。要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与农业产业带相配套,加快农村市场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物流业,把仓储、运销、包装、服务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档次。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
体系建设,增加信息量,增强时效性,扩大覆盖面。研究不同国家、地区的需求特点,及时调整农产品结构,扩大出口,增加收入。三是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没有标准化,就没有市场化。在建立县、乡和农村批发市场为主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的基础上,以生产基地为载体,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强化标准推广,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农民按标准化要求组织生产,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4.3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既要做足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文章,更要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要立足农民就业渠道、就业空间有限的实际,切实把劳务输出作为重大战略来实施,作为重要富民产业来发展,作为最大经济项目来推进。要着重在积极开辟大量转移的新途径和形成有序转移的新机制上狠下功夫。一是要提高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村劳务服务的组织机构建设,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劳务输出网络,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信息、政策咨询、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有计划、有目标地组织劳务输出,以减少盲目性。二是要搞好培训。逐步改革农村教育体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适用技术教育,开展劳动力就业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技能,增加就业机会和收入。三是要创造良好环境。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清理和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的歧视性规定、不合理限制和乱收费,解决好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及劳动环境恶劣、劳动安全没有保障等突出问题,并为他们在子女上学、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管理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
4.4正确处理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关系
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工业化、城镇化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全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
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首先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坚持“规模适度、增强特色、强化功能”的原则,统筹安排城镇各类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协调落实好工业、商业、交通、文化、教育、住宅、环保和公用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项目,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其次,要发挥比较优势,搞好城镇的特色定位。坚持因地制宜,科学界定城镇功能,注重发展特色主导产业,逐步形成一批市场型、旅游型、加工型、生态型等特色鲜明的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小城镇。第三,要以项目为载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围绕“路、水、电、医、学”五个重点,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为城镇居民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第四,坚持建管并重方针,积极探索小城镇建设与管理有效结合的新机制。通过依法管理、综合治理,逐步建立起法治化、社会化和民主化为一体的新型城镇管理体制。
4.5加快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真正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按照“政府引导、科技支撑、政策扶持、法律保障”的思路,研究和探讨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措施和办法。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健全完善科技承包和科技推广制度,加快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进一步抓好地膜覆盖、种子工程、病虫害防治、节水灌溉、农村沼气等农业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积极组织和整合资源,加强高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加大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力度,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整体水平。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通过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以及采取其他各种有效途径和措施,对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村劳动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门类的适用技术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增强应用和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的能力。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业科技和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为农业科技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5、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历史意义
5.1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
首先,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生存的第一需要。手里有粮,心中不慌。吃饭没有保障,一切都无从谈起。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能够保证,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仍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中国人口基数太大,而且还在增加。随着人口的增长,对粮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中国人均可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任何时候,中国人民的饭碗只能端在自己手里,中国人必须养活自己。“三农”问题不解决好,国家的粮食安全就没有保证。
5.2是确保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
在中国,如果没有2/3以上农村人口的稳定,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稳定;如果没有农民对社会稳定的大力支持,整个社会的稳定只能是空中楼阁。如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只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才能有可靠的保障。
5.3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目标。对照这个目标,最大的差距在农村;实现这个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可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
6、结论
综上所述,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确是中国革命胜利建设的根本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是确保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解决三农问题,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聂华林,张贡生,李泉:《中国西部三农问题报告》,2006年12月
【2】刘明国:《中国三农大变局》,2006年2月
【3】许毅:《三农问题研究》,2006年3月
【4】许毅:《三农问题研究》,2004年3月
【5】陆学艺:《三农论—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研究》,2002年11月
【6】楚国良:《中国农民问题“三问”》
【7】顺风:《中国农民问题九论》
【8】中共宁波市江北区委,宁波市江北区人民政府:《加快城乡一体化
统筹解决农民问题》
【9】《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
【10】蒋毅:《“三农问题”的现状及应对策略》,2005年7月
【11】樊平:《变动中的中国农村与农民》,2002年
【12】刘兆立:《构建和谐社会应首先破解“三农”》,2006年
篇二:三农问题的研究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关于三农问题的调研报告
党课四班
供热101李朋
关于三农问题的调研报告
今年以来,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调减农业税,取消部分涉农收费,农民负担得到减轻,粮食价格阶段性回升,种田效益明显增加,农民种田积极性提高,不少地方的农民向集体重新要求承包土地,进而引发了土地承包与流转中的一些矛盾、纠纷,并呈上升趋势。经调查,矛盾和纠纷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前些年,因农民负担重、种田效益差、耕作不方便、发展集体经济等原因一部分组的土地被交由村级经营发包,现在又回过头来要求归还土地承包经营权;部分实行“两田制”的地方没有按规定纠正到位,群众要求将责任田的承包经营权重新落实到户;外出农民回乡务农的,要求归还以前抛荒弃耕、甚至当时自愿放弃承包经营权的土地;个别农户要求归还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手续不完备,或者存在强制流转现象的流出土地等。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推进学院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根据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为进一步开展好思政部马列教研室本学年的实践教学,根究学院要求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我对新农村建设问题做了走访调查,因为我是农民的儿子,对农村有一种特别之情,借此实践活动,重温久别的家乡情怀,新农村的“新”是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全面推进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要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特别是要在“多予”上下功夫。经过全党全国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农业生产力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使广大农民的生活有比较明显的改善,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切实加强,使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使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继续推进。归根到底,要切实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使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的目标,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注重实效,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新农村建设带给农民实惠、受到农民拥护,扎实稳步地推向前进。这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方向与目的.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我国在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在现阶段,只有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才能切实优化经济结构,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关系到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而且关系到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的伟大复兴。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使之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动。
一、乡村道路建设
村有一句古话:"要想富,先修路"。从中便可以看出道路的修建是制约这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交通便利了农副产品便能及时的卖出去,新技术也能很快的别农民所利用,还有高效的化肥,农药,机械用具等到达农民的手上,提高土地产量,国家提出了“村村通”工程,村庄与村庄至少有一条水泥路相连接,至今,已基本完成了任务,从此,农民的活动范围不再局限在周围的村庄,下雨天不能出行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新的科学技术能够及时的运用到植物上,农民脸上乐开了花。
二、税收的改革
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村税费改革走到今天这一步很不容易,但巩固成果的任务更为艰巨。全面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既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紧迫任务,又是解决农村一系列深层次矛盾的关键所在。
三、经济的发展
自从农村减免了税收后,以及农副产品的价格上涨,农民手里逐渐也有了些积蓄,国家更是提出小额贷款的举措,大力支持农村的发展,大棚蔬菜,农副产品加工,养殖业,种植业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现在的田间地头不再是清一色,随处可见大棚蔬菜,房屋瓦房的养殖区,高效的新作物等装点这大地。
四、乡风文明建设
通过对我们村的了解以及村支书的谈话知道,在我们村每年都会举行一次“文明户”、“文明家庭”、“好儿媳”等评选活动,积极倡导文明高尚的社会风尚和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持之以恒的开展,鼓励、引导和带动群众崇尚文明,营造祥和、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这项活动的举行更好的推动了我们村乡村文明的建设。
文体教育的发展
现在农村有好多室外健身器材供老人与儿童使用,让儿童的童年生活更加丰富,同时也避免了老人因孤独而犹豫的状况,更多的老人可以在一起健身交谈,而且很多农村现在都有老年人俱乐部,在那里老年人可以下棋,画画,写字等多种娱乐活动,既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又使他们找到了晚年的朋友,他们也不再感到孤独,而是更好的面对生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现在,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了,儿童上学也不再交学费,而且上学的环境也得到了根本的改善,住上了新房,有了体育场,有了升旗仪式,儿童们佩戴红领巾,有礼貌的向叔叔阿姨们问好
存在的问题
新农村试点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以省、市、县的要求和群众的期望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还存在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一是新农村建设宣传力度不够,有些农民至今还不知道什么是新农村。二是部分群众发展意识不强,在垃圾的处理方面做的不够到位。三是农民的整体素质还不高,农民的精神文明建设力度不够,乡风文明建设方面有所欠缺,致富能人、小康建设带头人等队伍薄弱。四是信息资源交流不便。五是土地不能合理规划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几点建议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农民理解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让更多的人投身于建设中去。
2.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乡风文明。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大力培训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以便更好的发展农村经济。
3.加强基层领导人员党的觉悟意识,提高科学知识,结合农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把新农村建设与平安村(社区)创建等工作结合起来,不断改善村民的生产条件和居住环境,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真正把党的先进性体现到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实践中。
4.加强沟通协调。要协调通信部门。通过与电信、移动、联通等通信部门沟通联络,为广播电视的覆盖普及,租借电缆、线缆搭挂提供必要的设备支持达到资源共享,利益双赢的目的。
5.进行合理的土地规划,让土地发挥更大的价值,积极运用科学种田,做到因地制宜,减少不必要的体力劳动。
6.加大建房力度,为提供更多的可耕地面积,大力宣扬小康住宅,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同时注重环境整治,组织和发动群众及时清理“三堆”,整治环境,并以村规民约的形式,形成制度,彻底整治脏、乱、差,改善村容村貌。
7.抓好村级干部队伍的建设。实施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工程,拓宽选人用人的渠道和范围,实行大范围、宽领域选拔村级干部,带头搞好新农村建设的各方面问题。
新农村已经得到很好的建设,而且越来越得到国家和社会各界的重视,相信未来的农村一定会更加美好,农民的生活水平再创新高,对于新农村的建设,充满了期待与祝福,愿华夏儿女幸福安康.如何善理当前土地承包流转中的矛盾与纠纷,是各级组织特别是乡
(镇)村两级组织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笔者在调查研究基础上认为处理此类矛盾与纠纷心须坚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和《江苏省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为依据,以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维护农民利益、稳定农村社会为目的,既要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种田积极性,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又要实事求是,妥善处理,防止引发更多更大的社会矛盾。
1、对外出农民回乡务农的,如果在外有稳定的就业,有固定的居住地,集体经济组织首先要做好思想工作,鼓励其继续从事二、三产业。如果农户确实需要土地而原有承包地巳被专业承包的,原则上待专业承包合同到期后再予以返还承包地。如果已经将农户承包地平均分配给本集体经济组织其它成员的,可在机动地中予以解决,没有机动地的要尽量帮助农户通过土地流转获得土地,实在不能解决的,在下次土地小调整时解决,目前可以通过给予适当补贴的方式处理。对空挂户、口袋户等人员要求承包土地的,原则上在原户口所在地处理,如果原有承包土地巳经发包的,待承包合同到期后再予以返还,如果原有承包土地巳经平均分包的,原则上待下次土地小调整时再予以落实。返还、落实承包土地时要补交其承担税费的尾欠。
2、对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没有与农户直接签订土地流转合同的,要全部进行补签,或者完善委托流转手续。原来没有土地流转合同但有约定的,要依法补签;原有流转合同不规范的,尤其是群众意见较大、补偿标准低、流转时间过长的合同,要视情况商定调整补偿标准和办法。对强迫农户进行土地流转的,首先仍然要做过细工作,钝化矛盾,征得群众理解支持后完善必须的手续程序,不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能征得群众同意、确需要回土地的,原则上应当协商做好土地返还工作。集体经济组织或其它组织截留、克扣土地流转收益的要全额返还给流转农户。
3、对以划分“口粮田”“责任田”为由,收回农户承包地搞招标承包的,原则上要维护招标承包合同的严肃性,继续予以履行,但对招标收益从现在起根据情况分别处理。集体经济组织没有追加投入改造的,原则上全部返还给农户。集体经济组织巳经增加投入改造的,要在协商一致基础上,在集体与农民之间进行合理分配。如果已经将承包金一次性收取到位并已经用于还债、办事等方面的,要耐心细致做好解释,可以不予返还。如果集体债务较高、确需继续使用承包金还债的,必须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在群众同意、签字盖章后方可进行。招标合同到期后必须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重新确权到户。
4、对因农民负担过重,粮食价格过低,耕作不方便等原因而带来一部分组自愿将组级土地交归村级并相应扣减相关税费及劳务的,要实事求事加以处理。农户当时已经全部签字盖章的,按照规定办理土地所有权变更登记。对当时农户没有签字盖章或者只由组长一人代签的,要完善手续,到位后再办理土地所有权变更登记。当时大部分群众没有同意,现在土地仍为集体经营、农户又需要土地的,应当将土地返还给组级重新确权到户。若土地已经发包并且没有到期、暂时无法返还的,从现在起其承包收益要返还到组。如果承包金在发包时已经一次性收缴并已使用的,要逐年将组级应得收益记入该组积累,待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有能力时再予以返还。专业承包合同到期后要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返还到组到户或委托集体经济组织重新发包。对“五老地”、荒地、废地等由村级集中统一开发并发包的,原则上要维护原有承包合同的严肃性,发包主体仍然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但要根据村级投入情况,在村与组
5、对为了发展农村经济,增加集体收入而无偿侵占农民承包土地或平调其它集体经济组织土地的,原则上应当将土地返还给原有农户或集体经济组织。属于镇级侵占平调的,如果现在已经用于二三产业建设用地不能返还的,凡巳办理土地征用手续的必须按规定将土地征用费支付给原集体经济组织和群众,或者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将征用费用转作股金,入股分红,让农民长久受益;还没有办理土地征用手续的,要按照租赁、入股的要求,合理确定土地租金与分红红利,并规范办理土地流转手续。凡由镇级对外专业发包的,其发包收益要全部返还,专业承包到期后,再将土地返还到位。属于村级侵占平调的,土地原则上也应返还给组级或农户,如果巳经发包、合同尚未到期的,其发包收益从现在起要返还给组或农户;如果已经将承包金一次性收取并已正当使用的,可以不予返还;如果集体债务较高、确需继续使用承包金还债,又是平均占用各组土地的,可以在广泛征求意见、群众签字盖章的基础上,在商定的年限内、用逐年收取的承包金继续还债。专业承包合同到期后则全部将土地返还到组到
户。
五中全会指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不发达、农村不繁荣、农民不富裕的问题,习惯上统称为“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一个关键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全面进步。
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农村内外部各种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一直长期困扰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农民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现阶段农民增收困难,多数农民仍然只能通过种粮,散养家禽获得收入,而这些收入都不高,如种植水稻,除去种子、农药、化肥和人工等开支,每亩纯收入仅为160元左右。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区2000-2004年的5年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只增加632.5元,不及城镇居民收入增量的1/3,平均增长率不到8%,仅为城镇居民收入增幅的一半。二是农民利益得不到有效维护。由于缺乏风险分散机制,长期以来农民一直是农产品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农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主要由农民来承担。在劳动力转移中,农民作为最弱势的群体,常常是最低工资的接受者,创造着城市经济财富却不能分享其利益。普遍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不能享受公共卫生、医疗和教育。即使进入城市,实际上成为城市建设者和财富创造者,但却不能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城市公共福利,更没有平等参与社会事务的政治权力。三是农民的文化素质得不到较快提高。由于缺乏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足够投入,师资力量薄弱,拖欠农村教师工资问题严重。许多农村的培训机构由于受到高学历风的影响而处在关停并转的局面。农民教育培训滞后、培训面不广、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针对农民的科技服务滞后,服务难以深入。同时,随着对农民工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农民外出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难以转移到非农产业。
第二,农业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耕地少、分散,受气候的制约较大,交通不便、通讯困难、能源短缺等客观问题一直存在。农田基础设施大多数年久失修,抗自然灾害能力很低。导致农业经济非常落后,农村人口贫困面大。二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区虽然有农业产业化项目30多个,但多数项目带动力较弱,竞争力不强,规模不大,辐射面不广,特别是缺少农民参与的产业链条,农民能从中获益的不多。三是农产品结构与市场结构不相适应。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沟通城市、面向国内外大市场的流通体系,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缺乏有效的联结手段,难以避免结构调整的盲目性。产品结构不合理、质量水平不高、不适应市场对农产品需求多样化、优质化和精细化的需求,致使农业发展长期缺乏有效的市场拉动力。
第三,农村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基础薄弱。由于庞大的乡村管理构架与薄弱的乡村经济不相适应,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投入和教育“两基”投入等原因导致乡村负债问题十分突出,由于这些债务大多是公益性支出,支出项目本身没有经济效益,难以通过项目收益和资产变现清偿。这样不仅使正常的经济周转困难,还使乡村的信用体系受到严重破坏。二是城镇化进程滞后。要看到,“三农”问题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城乡经济结构是密切相关的。城镇化率低,且村镇极其分散,工业企业小而且少,缺乏产业群规模的大型企业的支撑,缺乏规模效益,与区域经济工业化的要求极不适应,农民的非农产业出路极其狭窄。三是乡村面貌落后。由于基层组织和乡级政府职能上的错位,乡村规划落后,或基本上没有规划,无法有力执行规划的问题十分普遍,导致乡村建设混乱,村容、村貌不堪人目。
二、“三农”问题的对策
十六届五中全会为我国农业农村工作指出了明确方向,为破解“三农”难题提供了新途径。今后,我们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始终不渝地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调整区域发展思路,推动城乡统筹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不能仅局限于农业,必须放到区域经济的总体思路之中,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努力形成带动农业增长、农民增收的整体合力。区地处市区,土地面积740平方公里,只有耕地8183公顷。2004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3174.9元,来自种植业、养殖业的仅占13.6%和39.2%。单纯靠农业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因此,必须跳出“三农”圈子谋划“三农”,大力实施工业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化战略,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龙头企业建设带动农业产业化,找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子。
二是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必然途径。因此,必须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从区情况看,农产品加工能力弱、产业链条短、工业化水平低仍是影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突出问题。因此,围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着眼全局,牢固树立“工业立区、以工哺农”的发展意识,推进农业和工业的换位,走农产品深加工之路,以工业化的思维抓农业产业化经营,追求效益最大化,实现工业与农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三是要继续推进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必须坚持“市场定位、资源取向”,善于从培育本地特色中寻找方向,构筑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就区实际来说,区土地资源少,饲草资源丰富,发展畜牧产业有传统、有基础、有资源、有市场。鉴于此,要大力推进主副换位,在农业内部实现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换位,大力发展畜牧业,加快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加强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业。
四是要加大投入,加快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与扶持,落实好新增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政策,努力缩小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差距。要加强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减少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农村交通、通讯、供电状况和农民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农村信息网络的建设,让农民更多更快地了解生产资料和农产品市场的行情,以趋利避害,多受益,少受损。加大农村科普教育的普及力度,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五是要抓好农民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农业发展,当务之急是建设一支新型农民队伍。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面向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使适龄农民成为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较强就业能力的新型农民或产业工人。同时,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造就一代既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又有一定专业技能、文明守法的新型农民。
六是要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首先,抓好区域经济,加快小城镇建设。发展区域经济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结合点,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其次,调整劳动力结构,搞好“两个转移”。减少农民、转移农民是富裕农民的前提。要积极推进劳动力布局换位,大力发展非农产业,鼓励、支持农民从事民营经济,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建立健全劳务输出网络,努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尽可能多地就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加快小城镇建设,在小城镇建设中积极发展和培植专业市场、中介组织等多种类型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就业。
七是要加强村屯规划,规范村镇建设。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积极推进新村镇建设,搞好村镇规划,严格规划管理,严格执行新村镇“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制度,做到科学布局、合理安排,力求反映地方特色、体现文化内涵、保护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集镇形象,不断提高村镇综合管理水平,着力整治农村环境,美化、净化村容镇貌,尽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快改变农村的脏乱差现象,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改变农村的各种生活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
八是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保障机制。在巩固区、镇、村党组织开展的“三级联创”活动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把“三级联创”活动延伸拓展,与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星级化管理”和党员“双培”活动结合起来,选配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要进一步理顺两委关系,加强村民自治组织自身建设,发展基层民主,增强自治能力,完善“一事一议”、民主监督等制度,实行村务公开,提高村民自治的制度化水平。在保障机制的建立方面,要积极推广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着力推进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民有地方看病、看得起病。要积极探索农业生产保险等机制。总之,要通过多方面努力,把农业搞强,把农村搞活,把农民搞富。
创意农业可以概括为:是指利用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资源,发挥创意、创新构思,研发设计出具有独特性的创意农产品或活动,以提升现代农业的价值与产值,创造出新的、优质的农产品和农村消费市场与旅游市场。创意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是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如下特征:
创意农业具有较强融合性、渗透性。创意是技术、经济和文化等相互交融的产物,创意农业并非单指某一种产业,所生产的产品是新思想、新技术、新内容的物化形式,是多知识、多学科、多文化和多种技术交叉、渗透、辐射和融合的产物,因此,具有较强的融合性、渗透性。
当前各级各部门正在按照中央部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笔者结合基层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经过长期大量调研,发现农民真正需要政府部门在农村经营管理工作中贯彻落实的是这样的科学发展观:
1.为其作主。一是在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中坚决纠正各种违规行为,特别是违背农民意愿进行土地流转和违规占用农民承包地、宅基地搞开发建设的行为。二是加强农民负担监管,认真搞好信访接待、政策咨询工作,纪检、教育、交通、国土、建设、卫生、农业等职能部门开展联合执法行动,严厉查处打击擅自增加农民负担、侵害农民利益的行为。
2.助其发展。一是组织开展技术培训,提高素质,增强发展农业经济的能力。二是提供项目资金支持,解决农业发展资金缺乏难题,解决一家一户不能完成的基础设施建设难题。三是支持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驾御市场经济能力。四是鼓励支持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发挥规模经营效应,让农民获得更多收益。五是指导协调金融担保支持,帮助农户解决发展贷款难题,促进产业发展。
3.解其顾虑。通过推行政策性农业保险,提供保费补助,提高农业保险普及率,弥补农业经济损失,防止农民因灾返贫;通过建立完善期货市场,解除投资农业后顾之忧,保障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目前服务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1.土地矛盾和纠纷逐年加重。随着土地流转加快推进,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步显现,伤害农民利益的行为时有发生,土地承包纠纷总量一直处于高位。究其原因:一是土地承包基础性工作不够扎实。土地承包资料档案滞后,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发放、变更及注销管理不严,多数地方没有开展基本农田进证入户工作等;二是土地流转欠规范。土地流转合同签订率不高、条款不全,土地流转程序不当,登记备案不规范以及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等。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2.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整体水平不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处于初始阶段,从合作组织自身来看,存在着规模较小,运营不够规范,服务功能较弱,带动作用发挥有限等现实问题,合作社缺乏会管理、善经营、乐奉献的带头人,缺乏开拓型、创新型技术人才等。从外部环境来看,国家投入支持不够,相关扶持的配套政策急需出台。
3.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状况不容乐观。农村集体经济不断萎缩,各地近郊农村集体资产被贪占、挪用、变相侵吞、挥霍浪费现象较为严重。究其原因:一是管理机制不顺。农业部门为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的指导部门,但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缺乏有效制约手段,监督乏力。二是法律法规缺失。《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条例》部分规定已不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条例》对农村集体资产的处置分配没有明确规定,造成目前相关工作指导和司法实践都面临很大困难。三是政府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不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长期缺乏明确的市场主体地位,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明显弱势地位,给集体经济组织的生产经营和发展壮大带来诸多制约和阻碍。
4.农业保险保障难以满足实际需求。目前农业保险还处于试点阶段,规模不大,出现的经营问题多,比如赔付不及时、拒赔等,导致农民参加保险积极性受挫,参与业务推广的基层农业部门信誉受损。究其原因:一是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商业机构以盈利为目的,重利益,轻责任,难以担当服务“三农”使命;二是基层农业部门开展保险工作无配套经费,增加了行政成本;三是财政资金支持不够,大部分区县财政困难,无力配套巨额保费补贴;四是农业保险法律体系不完善,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农业保险法律出台,影响了国家及地方补贴政策的连续性,对一些违规行为处理也无法律依据,没有法律明确主管部门和工作机制使工作协调难度增大;五是农业保险经营风险较大,而国家及地方政府支持农业保险经营单位优惠政策不明确,比如对经营费用的补贴,对以险养险的支持等方面。
5.农村金融支持瓶颈严重。农村金融服务主体太少,规模小,范围窄,农村金融改革创新乏力,农村资金倒流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扼制,农业贷款难和资金短缺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究其原因:一是农业贷款缺乏有效担保,大部分的业主和农户无贷款抵押物无法获得担保支持,农业担保公司目前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大型龙头企业。二是金融机构开发农村贷款品种滞后。三是现代农业风险保障机制不健全,农业保险还没有得到大面积推广。四是国家配套支持政策滞后。比如,《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的“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当采取多种形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等政策,但至今未很好落实。
——如何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体现到服务三农中?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按照城乡统筹发展战略部署,坚持创新突破,勇于开拓进取,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三农”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在土地流转制度建设、合作组织发展、农村金融改革以及财务创新管理等方面取得明显突破。
1.加快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体系。一是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体系建设。在区县一级基本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机构,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庭标准化建设,研究制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规则”;二是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体系建设。依托农村经营管理系统,指导各地健全农村土地流转组织网络,配备必要的流转服务设施。支持村社集体、社团或企业组织等以合法形式开展土地流转中介服务,培育民间社团或经营性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在重点区域建立适应农村土地流转市场要求的管理服务系统,推进联网工作。三是推进农村土地、产业规模经营。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奖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励项目,加强农村土地流转事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管机制建设,将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纳入农业项目审批、农业贷款专项贴息、农业信用担保等农业政策、资金扶持的必要必要条件;四是积极探索承包农户之间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成立农民。
篇三:三农问题的研究
关于三农问题的调研报告
党课四班
供热101李朋
关于三农问题的调研报告
今年以来,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调减农业税,取消部分涉农收费,农民负担得到减轻,粮食价格阶段性回升,种田效益明显增加,农民种田积极性提高,不少地方的农民向集体重新要求承包土地,进而引发了土地承包与流转中的一些矛盾、纠纷,并呈上升趋势。经调查,矛盾和纠纷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前些年,因农民负担重、种田效益差、耕作不方便、发展集体经济等原因一部分组的土地被交由村级经营发包,现在又回过头来要求归还土地承包经营权;部分实行“两田制”的地方没有按规定纠正到位,群众要求将责任田的承包经营权重新落实到户;外出农民回乡务农的,要求归还以前抛荒弃耕、甚至当时自愿放弃承包经营权的土地;个别农户要求归还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手续不完备,或者存在强制流转现象的流出土地等。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推进学院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根据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为进一步开展好思政部马列教研室本学年的实践教学,根究学院要求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我对新农村建设问题做了走访调查,因为我是农民的儿子,对农村有一种特别之情,借此实践活动,重温久别的家乡情怀,新农村的“新”是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全面推进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要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特别是要在“多予”上下功夫。经过全党全国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农业生产力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使广大农民的生活有比较明显的改善,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切实加强,使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使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继续推进。归根到底,要切实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使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的目标,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注重实效,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新农村建设带给农民实惠、受到农民拥护,扎实稳步地推向前进。这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方向与目的.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我国在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在现阶段,只有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才能切实优化经济结构,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关系到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而且关系到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使之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动。
一、乡村道路建设
村有一句古话:"要想富,先修路"。从中便可以看出道路的修建是制约这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交通便利了农副产品便能及时的卖出去,新技术也能很快的别农民所利用,还有高效的化肥,农药,机械用具等到达农民的手上,提高土地
产量,国家提出了“村村通”工程,村庄与村庄至少有一条水泥路相连接,至今,已基本完成了任务,从此,农民的活动范围不再局限在周围的村庄,下雨天不能出行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新的科学技术能够及时的运用到植物上,农民脸上乐开了花。
二、税收的改革
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村税费改革走到今天这一步很不容易,但巩固成果的任务更为艰巨。全面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既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紧迫任务,又是解决农村一系列深层次矛盾的关键所在。
三、经济的发展
自从农村减免了税收后,以及农副产品的价格上涨,农民手里逐渐也有了些积蓄,国家更是提出小额贷款的举措,大力支持农村的发展,大棚蔬菜,农副产品加工,养殖业,种植业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现在的田间地头不再是清一色,随处可见大棚蔬菜,房屋瓦房的养殖区,高效的新作物等装点这大地。
四、乡风文明建设
通过对我们村的了解以及村支书的谈话知道,在我们村每年都会举行一次“文明户”、“文明家庭”、“好儿媳”等评选活动,积极倡导文明高尚的社会风尚和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持之以恒的开展,鼓励、引导和带动群众崇尚文明,营造祥和、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这项活动的举行更好的推动了我们村乡村文明的建设。
文体教育的发展
现在农村有好多室外健身器材供老人与儿童使用,让儿童的童年生活更加丰富,同时也避免了老人因孤独而犹豫的状况,更多的老人可以在一起健身交谈,而且很多农村现在都有老年人俱乐部,在那里老年人可以下棋,画画,写字等多种娱乐活动,既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又使他们找到了晚年的朋友,他们也不再感到孤独,而是更好的面对生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现在,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了,儿童上学也不再交学费,而且上学的环境也得到了根本的改善,住上了新房,有了体育场,有了升旗仪式,儿童们佩戴红领巾,有礼貌的向叔叔阿姨们问好
存在的问题
新农村试点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以省、市、县的要求和群众的期望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还存在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一是新农村建设宣传力度不够,有些农民至今还不知道什么是新农村。二是部分群众发展意识不强,在垃圾的处理方面做的不够到位。三是农民的整体素质还不高,农民的精神文明建设力度不够,乡风文明建设方面有所欠缺,致富能人、小康建设带头人等队伍薄弱。四是信息资源交流不便。五是土地不能合理规划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几点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农民理解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让更多的人投身于建设中去。
2.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乡风文明。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大力培训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以便更好的发展农村经济。
3.加强基层领导人员党的觉悟意识,提高科学知识,结合农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把新农村建设与平安村(社区)创建等工作结合起来,不断改善村民的生产条件和居住环境,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真正把党的先进性体现到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实践中。
4.加强沟通协调。要协调通信部门。通过与电信、移动、联通等通信部门沟通联络,为广播电视的覆盖普及,租借电缆、线缆搭挂提供必要的设备支持达到资源共享,利益双赢的目的。
5.进行合理的土地规划,让土地发挥更大的价值,积极运用科学种田,做到因地制宜,减少不必要的体力劳动。
6.加大建房力度,为提供更多的可耕地面积,大力宣扬小康住宅,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同时注重环境整治,组织和发动群众及时清理“三堆”,整治环境,并以村规民约的形式,形成制度,彻底整治脏、乱、差,改善村容村貌。
7.抓好村级干部队伍的建设。实施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工程,拓宽选人用人的渠道和范围,实行大范围、宽领域选拔村级干部,带头搞好新农村建设的各方面问题。
新农村已经得到很好的建设,而且越来越得到国家和社会各界的重视,相信未来的农村一定会更加美好,农民的生活水平再创新高,对于新农村的建设,充满了期待与祝福,愿华夏儿女幸福安康.如何善理当前土地承包流转中的矛盾与纠纷,是各级组织特别是乡
(镇)村两级组织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笔者在调查研究基础上认为处理此类矛盾与纠纷心须坚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和《江苏省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为依据,以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维护农民利益、稳定农村社会为目的,既要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种田积极性,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又要实事求是,妥善处理,防止引发更多更大的社会矛盾。
1、对外出农民回乡务农的,如果在外有稳定的就业,有固定的居住地,集体经济组织首先要做好思想工作,鼓励其继续从事二、三产业。如果农户确实需要土地而原有承包地巳被专业承包的,原则上待专业承包合同到期后再予以返还承包地。如果已经将农户承包地平均分配给本集体经济组织其它成员的,可在机动地中予以解决,没有机动地的要尽量帮助农户通过土地流转获得土地,实在不能解决的,在下次土地小调整时解决,目前可以通过给予适当补贴的方式处理。对空挂户、口袋户等人员要求承包土地的,原则上在原户口所在地处理,如果原有承包土地巳经发包的,待承包合同到期后再予以返还,如果原有承包土地巳经平均分包的,原则上待下次土地小调整时再予以落实。返还、落实承包土地时要补交其承担税费的尾欠。
2、对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没有与农户直接签订土地流转合同的,要全部进行补签,或者完善委托流转手续。原来没有土地流转合同但有约定的,要依法补签;原有流转合同不规范的,尤其是群众意见较大、补偿标准低、流转时间过长的合同,要视情况商定调整补偿标准和办法。对强迫农户进行土地流转的,首先仍然要做过细工作,钝化矛盾,征得群众理解支持后完善必须的手续程序,不能征得群众同意、确需要回土地的,原则上应当协商做好土地返还工作。集体经济组织或其它组织截留、克扣土地流转收益的要全额返还给流转农户。
3、对以划分“口粮田”“责任田”为由,收回农户承包地搞招标承包的,原则上要维护招标承包合同的严肃性,继续予以履行,但对招标收益从现在起根据情况分别处理。集体经济组织没有追加投入改造的,原则上全部返还给农户。
集体经济组织巳经增加投入改造的,要在协商一致基础上,在集体与农民之间进行合理分配。如果已经将承包金一次性收取到位并已经用于还债、办事等方面的,要耐心细致做好解释,可以不予返还。如果集体债务较高、确需继续使用承包金还债的,必须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在群众同意、签字盖章后方可进行。招标合同到期后必须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重新确权到户。
4、对因农民负担过重,粮食价格过低,耕作不方便等原因而带来一部分组自愿将组级土地交归村级并相应扣减相关税费及劳务的,要实事求事加以处理。农户当时已经全部签字盖章的,按照规定办理土地所有权变更登记。对当时农户没有签字盖章或者只由组长一人代签的,要完善手续,到位后再办理土地所有权变更登记。当时大部分群众没有同意,现在土地仍为集体经营、农户又需要土地的,应当将土地返还给组级重新确权到户。若土地已经发包并且没有到期、暂时无法返还的,从现在起其承包收益要返还到组。如果承包金在发包时已经一次性收缴并已使用的,要逐年将组级应得收益记入该组积累,待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有能力时再予以返还。专业承包合同到期后要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返还到组到户或委托集体经济组织重新发包。对“五老地”、荒地、废地等由村级集中统一开发并发包的,原则上要维护原有承包合同的严肃性,发包主体仍然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但要根据村级投入情况,在村与组
5、对为了发展农村经济,增加集体收入而无偿侵占农民承包土地或平调其它集体经济组织土地的,原则上应当将土地返还给原有农户或集体经济组织。属于镇级侵占平调的,如果现在已经用于二三产业建设用地不能返还的,凡巳办理土地征用手续的必须按规定将土地征用费支付给原集体经济组织和群众,或者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将征用费用转作股金,入股分红,让农民长久受益;还没有办理土地征用手续的,要按照租赁、入股的要求,合理确定土地租金与分红红利,并规范办理土地流转手续。凡由镇级对外专业发包的,其发包收益要全部返还,专业承包到期后,再将土地返还到位。属于村级侵占平调的,土地原则上也应返还给组级或农户,如果巳经发包、合同尚未到期的,其发包收益从现在起要返还给组或农户;如果已经将承包金一次性收取并已正当使用的,可以不予返还;如果集体债务较高、确需继续使用承包金还债,又是平均占用各组土地的,可以在广泛征求意见、群众签字盖章的基础上,在商定的年限内、用逐年收取的承包金继续还债。专业承包合同到期后则全部将土地返还到组到
户。
五中全会指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不发达、农村不繁荣、农民不富裕的问题,习惯上统称为“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一个关键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全面进步。
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农村内外部各种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一直长期困扰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农民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现阶段农民增收困难,多数农民仍然只能通过种粮,散养家禽获得收入,而这些收入都不高,如种植水稻,除去种子、农药、化肥和人工等开支,每亩纯收入仅为160元左右。区2000-2004年的5年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只增加632.5元,不及城镇居民收入增量的1/3,平均增长率不到8%,仅为城镇居民收入增幅的一半。二是农民利益得不到有效维护。由于缺乏风险分散机制,长期以来农民一直是农产品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农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主要由农民来承担。在劳动力转移中,农民作为最弱势的群体,常常是最低工资的接受者,创造着城市经济财富却不能
分享其利益。普遍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不能享受公共卫生、医疗和教育。即使进入城市,实际上成为城市建设者和财富创造者,但却不能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城市公共福利,更没有平等参与社会事务的政治权力。三是农民的文化素质得不到较快提高。由于缺乏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足够投入,师资力量薄弱,拖欠农村教师工资问题严重。许多农村的培训机构由于受到高学历风的影响而处在关停并转的局面。农民教育培训滞后、培训面不广、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针对农民的科技服务滞后,服务难以深入。同时,随着对农民工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农民外出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难以转移到非农产业。
第二,农业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耕地少、分散,受气候的制约较大,交通不便、通讯困难、能源短缺等客观问题一直存在。农田基础设施大多数年久失修,抗自然灾害能力很低。导致农业经济非常落后,农村人口贫困面大。二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区虽然有农业产业化项目30多个,但多数项目带动力较弱,竞争力不强,规模不大,辐射面不广,特别是缺少农民参与的产业链条,农民能从中获益的不多。三是农产品结构与市场结构不相适应。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沟通城市、面向国内外大市场的流通体系,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缺乏有效的联结手段,难以避免结构调整的盲目性。产品结构不合理、质量水平不高、不适应市场对农产品需求多样化、优质化和精细化的需求,致使农业发展长期缺乏有效的市场拉动力。
第三,农村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基础薄弱。由于庞大的乡村管理构架与薄弱的乡村经济不相适应,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投入和教育“两基”投入等原因导致乡村负债问题十分突出,由于这些债务大多是公益性支出,支出项目本身没有经济效益,难以通过项目收益和资产变现清偿。这样不仅使正常的经济周转困难,还使乡村的信用体系受到严重破坏。二是城镇化进程滞后。要看到,“三农”问题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城乡经济结构是密切相关的。城镇化率低,且村镇极其分散,工业企业小而且少,缺乏产业群规模的大型企业的支撑,缺乏规模效益,与区域经济工业化的要求极不适应,农民的非农产业出路极其狭窄。三是乡村面貌落后。由于基层组织和乡级政府职能上的错位,乡村规划落后,或基本上没有规划,无法有力执行规划的问题十分普遍,导致乡村建设混乱,村容、村貌不堪人目。
二、“三农”问题的对策
十六届五中全会为我国农业农村工作指出了明确方向,为破解“三农”难题提供了新途径。今后,我们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始终不渝地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调整区域发展思路,推动城乡统筹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不能仅局限于农业,必须放到区域经济的总体思路之中,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努力形成带动农业增长、农民增收的整体合力。区地处市区,土地面积740平方公里,只有耕地8183公顷。2004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3174.9元,来自种植业、养殖业的仅占13.6%和39.2%。单纯靠农业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因此,必须跳出“三农”圈子谋划“三农”,大力实施工业化战略,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龙头企业建设带动农业产业化,找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子。
二是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必然途径。因此,必须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从区情况看,农产品加工能力弱、产业链条短、工业化水平低仍是影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突出问题。
因此,围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着眼全局,牢固树立“工业立区、以工哺农”的发展意识,推进农业和工业的换位,走农产品深加工之路,以工业化的思维抓农业产业化经营,追求效益最大化,实现工业与农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三是要继续推进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必须坚持“市场定位、资源取向”,善于从培育本地特色中寻找方向,构筑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就区实际来说,区土地资源少,饲草资源丰富,发展畜牧产业有传统、有基础、有资源、有市场。鉴于此,要大力推进主副换位,在农业内部实现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换位,大力发展畜牧业,加快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加强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业。
四是要加大投入,加快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与扶持,落实好新增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政策,努力缩小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差距。要加强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减少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农村交通、通讯、供电状况和农民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农村信息网络的建设,让农民更多更快地了解生产资料和农产品市场的行情,以趋利避害,多受益,少受损。加大农村科普教育的普及力度,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五是要抓好农民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农业发展,当务之急是建设一支新型农民队伍。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面向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使适龄农民成为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较强就业能力的新型农民或产业工人。同时,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造就一代既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又有一定专业技能、文明守法的新型农民。
六是要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首先,抓好区域经济,加快小城镇建设。发展区域经济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结合点,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其次,调整劳动力结构,搞好“两个转移”。减少农民、转移农民是富裕农民的前提。要积极推进劳动力布局换位,大力发展非农产业,鼓励、支持农民从事民营经济,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建立健全劳务输出网络,努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尽可能多地就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加快小城镇建设,在小城镇建设中积极发展和培植专业市场、中介组织等多种类型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就业。
七是要加强村屯规划,规范村镇建设。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积极推进新村镇建设,搞好村镇规划,严格规划管理,严格执行新村镇“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制度,做到科学布局、合理安排,力求反映地方特色、体现文化内涵、保护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集镇形象,不断提高村镇综合管理水平,着力整治农村环境,美化、净化村容镇貌,尽快改变农村的脏乱差现象,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改变农村的各种生活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
八是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保障机制。在巩固区、镇、村党组织开展的“三级联创”活动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把“三级联创”活动延伸拓展,与农村
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星级化管理”和党员“双培”活动结合起来,选配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要进一步理顺两委关系,加强村民自治组织自身建设,发展基层民主,增强自治能力,完善“一事一议”、民主监督等制度,实行村务公开,提高村民自治的制度化水平。在保障机制的建立方面,要积极推广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着力推进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民有地方看病、看得起病。要积极探索农业生产保险等机制。总之,要通过多方面努力,把农业搞强,把农村搞活,把农民搞富。
创意农业可以概括为:是指利用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资源,发挥创意、创新构思,研发设计出具有独特性的创意农产品或活动,以提升现代农业的价值与产值,创造出新的、优质的农产品和农村消费市场与旅游市场。创意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是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如下特征:
创意农业具有较强融合性、渗透性。创意是技术、经济和文化等相互交融的产物,创意农业并非单指某一种产业,所生产的产品是新思想、新技术、新内容的物化形式,是多知识、多学科、多文化和多种技术交叉、渗透、辐射和融合的产物,因此,具有较强的融合性、渗透性。
当前各级各部门正在按照中央部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笔者结合基层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经过长期大量调研,发现农民真正需要政府部门在农村经营管理工作中贯彻落实的是这样的科学发展观:
1.为其作主。一是在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中坚决纠正各种违规行为,特别是违背农民意愿进行土地流转和违规占用农民承包地、宅基地搞开发建设的行为。二是加强农民负担监管,认真搞好信访接待、政策咨询工作,纪检、教育、交通、国土、建设、卫生、农业等职能部门开展联合执法行动,严厉查处打击擅自增加农民负担、侵害农民利益的行为。
2.助其发展。一是组织开展技术培训,提高素质,增强发展农业经济的能力。二是提供项目资金支持,解决农业发展资金缺乏难题,解决一家一户不能完成的基础设施建设难题。三是支持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驾御市场经济能力。四是鼓励支持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发挥规模经营效应,让农民获得更多收益。五是指导协调金融担保支持,帮助农户解决发展贷款难题,促进产业发展。
3.解其顾虑。通过推行政策性农业保险,提供保费补助,提高农业保险普及率,弥补农业经济损失,防止农民因灾返贫;通过建立完善期货市场,解除投资农业后顾之忧,保障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目前服务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1.土地矛盾和纠纷逐年加重。随着土地流转加快推进,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步显现,伤害农民利益的行为时有发生,土地承包纠纷总量一直处于高位。究其原因:一是土地承包基础性工作不够扎实。土地承包资料档案滞后,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发放、变更及注销管理不严,多数地方没有开展基本农田进证入户工作等;二是土地流转欠规范。土地流转合同签订率不高、条款不全,土地流转程序不当,登记备案不规范以及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等。
2.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整体水平不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处于初始阶段,从合作组织自身来看,存在着规模较小,运营不够规范,服务功能较弱,带动作用发挥有限等现实问题,合作社缺乏会管理、善经营、乐奉献的带头人,缺乏开拓型、创新型技术人才等。从外部环境来看,国家投入支持不够,相关扶持的配套政策急需出台。
3.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状况不容乐观。农村集体经济不断萎缩,各地近郊农村集体资产被贪占、挪用、变相侵吞、挥霍浪费现象较为严重。究其原因:一是管理机制不顺。农业部门为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的指导部门,但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缺乏有效制约手段,监督乏力。二是法律法规缺失。《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条例》部分规定已不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条例》对农村集体资产的处置分配没有明确规定,造成目前相关工作指导和司法实践都面临很大困难。三是政府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不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长期缺乏明确的市场主体地位,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明显弱势地位,给集体经济组织的生产经营和发展壮大带来诸多制约和阻碍。
4.农业保险保障难以满足实际需求。目前农业保险还处于试点阶段,规模不大,出现的经营问题多,比如赔付不及时、拒赔等,导致农民参加保险积极性受挫,参与业务推广的基层农业部门信誉受损。究其原因:一是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商业机构以盈利为目的,重利益,轻责任,难以担当服务“三农”使命;二是基层农业部门开展保险工作无配套经费,增加了行政成本;三是财政资金支持不够,大部分区县财政困难,无力配套巨额保费补贴;四是农业保险法律体系不完善,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农业保险法律出台,影响了国家及地方补贴政策的连续性,对一些违规行为处理也无法律依据,没有法律明确主管部门和工作机制使工作协调难度增大;五是农业保险经营风险较大,而国家及地方政府支持农业保险经营单位优惠政策不明确,比如对经营费用的补贴,对以险养险的支持等方面。
5.农村金融支持瓶颈严重。农村金融服务主体太少,规模小,范围窄,农村金融改革创新乏力,农村资金倒流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扼制,农业贷款难和资金短缺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究其原因:一是农业贷款缺乏有效担保,大部分的业主和农户无贷款抵押物无法获得担保支持,农业担保公司目前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大型龙头企业。二是金融机构开发农村贷款品种滞后。三是现代农业风险保障机制不健全,农业保险还没有得到大面积推广。四是国家配套支持政策滞后。比如,《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的“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当采取多种形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等政策,但至今未很好落实。
——如何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体现到服务三农中?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按照城乡统筹发展战略部署,坚持创新突破,勇于开拓进取,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三农”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在土地流转制度建设、合作组织发展、农村金融改革以及财务创新管理等方面取得明显突破。
1.加快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体系。一是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体系建设。在区县一级基本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机构,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庭标准化建设,研究制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规则”;二是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体系建设。依托农村经营管理系统,指导各地健全农村土地流转组织网络,配备必要的流转服务设施。支持村社集体、社团或企业组织等以合法形式开展土地流转中介服务,培育民间社团或经营性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在重点区域建立适应农村土地流转市场要求的管理服务系统,推进联网工作。三是推进农村土地、产业规模经营。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奖励项目,加强农村土地流转事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管机制建设,将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纳入农业项目审批、农业贷款专项贴息、农业信用担保等农业政策、资金扶持的必要必要条件;四是积极探索承包农户之间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成立农民。
篇四:三农问题的研究
三农问题研究
三农问题研究-关于三农问题的几项政策性思考
“三农〞问题,是上上下下十分关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的农村政策,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实行家庭经营的根本经济制度,给农民以生产经营自主权,极大地解放农村生产力的阶段。第二个阶段,就是现在开始进入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阶段,主要是对农民多予、少取、放活。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中央连续两年发出一号文件,为解决“三农〞问题,出台了一系列“真金白银〞的政策措施,“三农〞工作出现期盼已久的重大转机,呈现多年来少有的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的喜人局面。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三农〞问题,既有农业外部的问题,也有农业内部的问题,积累多年,十分复杂,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得到彻底解决。从根本上来看,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走工业化、城市化的道路。道理很简单,只有农民数量减少了、市民数量增加了,农产品才有更大的消费空间,农民的生产成果才能顺利地转化为直接收益;只有工业的实力增强了,才能够反哺农业,惠及农村。目前,**的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还不是很高,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能力还不是很强。因此,我们要顺应开展大势,遵循经济规律,努力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根据开展的实际情况,着力激活农业的内部活力,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尽可能多的增加农民收入。
最近,我到澧县、桃源等区县(市)的局部乡镇,与县乡村干部座谈,到农户家走访,了解“三农〞,问计“三农〞,收获和启发很大。我感到,当前农村经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农产品加工和流通问题。现阶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在生产环节上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关键是要开展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搞活流通,使农产品卖得好价钱。我市这些年在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流通型农民专业协会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过百万元的有100多家,流通型农民专业协会有300多家。但相对于我们这样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的地区来说,显然是数量偏少、规模偏小、带动力偏弱,还不能让农民从加工环节、流通环节获取更多、更稳定的收益。特别是现在许多地方的种养规模迅速
/2扩大,到了急需引进加工龙头企业予以消化的阶段了。像桃源县枫树维回乡的牲猪,去年全乡养殖规模上百头的就增加了100多户,没有加工企业,效益就上不来。
二、土地流转问题。随着中央一号文件的贯彻落实,特别是省政府宣布从今年开始取消农业税,农民从承包的土地上将获取更多的收益,很多弃田务工的农民纷纷要求收回承包地,这就使过去处置土地过程中存在的流转不标准、抛荒地拍卖还债等问题集中暴露出来,引发大量纠纷。另外,一些地方、一些农民群众对“土地承包经营权30年不变,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政策,没有很好地理解和贯彻,也引发了不少的土地纠纷。据统计,2022年,全市发生农村土地纠纷7200多起,占农村各类纠纷的73%,今年仍呈上升趋势,成为当前农村的一个热点问题。
三、乡村负债问题。前些年,由于教育“两基〞达标、兴办集体企业、治水修路、买税填税等原因,乡村两级形成了大量的债务。在这里面,尤为突出的是基金会问题。据统计,1993年3月底,全市共有农村合作基金会498家,股金余额9.23亿元,放款余额8.24亿元。在中央3.82亿元再贷款资金的支持下,经过全市各级各部门的努力,已累计兑付股金7.02亿元,占全部股金余额的76%,目前还有2.21亿元的缺口。要想尽快把剩下的股金兑现给股民,靠以吃饭为主的市县财政来解决,难度是很大的。现在,局部股民情绪较大,上访不断,给农村稳定带来了压力。
—0.6,局部渠道仅为0.3,实际灌溉面积仅为设计灌溉面积的60%。二是工程投入严重匮乏,投入渠道越来越窄。长期以来,农村水利建设资金主要由各级财政投入和群众筹资投劳。而近几年来,国家对我市水利投入逐年下降,2022年为4.65亿元,2022年减少到2.8亿元,2022年只有1.07亿元了。从2022年起,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将完全取消农村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这对我市的水利建设,尤其是江河湖库的治理构成了较大的压力。三是基层水管单位生存困难,技术人员流失严重。由于水费长期收缴困难,到位率低,大局部基层水管单位专业人员纷纷自谋生路,造成工程技术人才大量流失,人员素质逐步下降。目前,全市基层水管单位人员8031人,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仅占34.8%,具有初级以上职称的仅占23%。
/2
篇五:三农问题的研究
李昌平:三农问题研究与我的困惑
李昌平:三农问题研究与我的困惑
我曾经含着泪向人们诉说“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三农”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使我感到很欣慰。但是,当前关于“三农”问题的研究,让我越来越困惑,我现在提出这些困惑,向大家请教。
一、中国农业经济到底是什么经济。
我国的农业经济不是计划经济,对这点的认识是一致的,也符合实际。有不少人总喜欢把中国农业经济归于市场经济进行研究,喜欢运用概念来解释中国农业经济问题,例如:对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收入下降,学者开出的方子几乎千篇一律:提高农业技术含量、农产品品质,调整产业结构、品种结构,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等等。可是,这些方子这么多年来从来就没有灵验过!
中国的农业经济是市场经济吗?我认为不是的。
第一、中国农民只有生产自主权,并没有不生产的自主权。农民生产亏本或生产的机会成本太高时,理性的生产者选择不生产或少生产,中国的农民没有这个自由选择的权利!中国的农民不生产照样要交税,且还要被罚款。这是中国特色的政府强制性农业经济。
第二、农民有产中的生产自主权,但农民并没有产前和产后经营完全自主权,主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经营还是政府部门垄断。而产前和产后的经营是有利可图的,产中的生产是无利或亏本的。这是中国特色的部门垄断农业经济。
第三、在中国,主要农产品的战略性远高于其商品性;农业的社保地位远高于其产业地位;农民的劳动力廉价资源地位高于农民市场主体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农业经济带有极强的国家垄断性质。
愚认为,不认识中国农业经济的本质,而解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方程式,是不可能得到正确结果的。
二、农民负担到底有多少,到底能不能减轻。
农民负担真的只有1200亿元吗?我认为远远不只这么多,至少在4000亿元以上。
1、全国县乡村所欠的债务有6000亿元之多,每年仅支付利息至少800亿元。
2、全国义务教育仅支付700万老师的年工资就需要800亿元,每年支付书杂费、校舍维修、设备仪器的添置和教育欠债等约500亿元。
3、全国县乡政府及部门干部有900多万人,村组级“干部”20xx万人,每年仅工资就需要20xx亿元。
仅以上三项,最低年支出需要4100亿元以上。此外,全国近3000个县约有近30000个科局和近50000个乡镇约有70万个乡(镇)部门要运转,还有400万个自然村近8亿生活在农村的农民公共品需求,这些每年至少需要开支3000亿元。
在县以下的各项支出中,70-80是由农民负担的。农民的口袋就是县乡财政。而按现在的农民负担政策,这就是说
农民每年实际负担高达4000--5000亿元。这就是中央三令五申要减轻农民负担,农民负担反而越减越重的根本所在。
我国有400多万个自然村,70多万个行政村,约有20xx万个村组“干部”,每年需要工资850亿元,农村公共服务和人道性福利照顾开支至少需要500亿元,两项合计1350亿元。按照现行的农民负担政策,我国农民合理负担的总额约800亿元,村级集体企业的收入约500亿元,两项合计约1300亿元。这就是说,农民的负担资金解决农村内部的支出尚有缺口。
温铁军先生指出,我国农村经济总量只占国民经济总量的15.9,却要承担近70的人口和官员的负担,长期这样下去农民怎么受的了呢?
由此看来,按照我们过去所研究的措施减轻农民负担是根本不可能的。
三、是给农民的自治权重要,还是给农民完整的土地产权重要。
现在,很多人认为只要给了农民完整的土地产权,“三农”问题就解决了。还有不少人说,没有产权就没有人权。因此,主张进行农村土地私有化的呼声很高。我很纳闷,我在农村工作了十多年,从来没有感受到农民对土地私有化的强烈要求,除了城市郊区土地私有化可能给农民带来明显的收入增长外,我也看不到土地私有化增加农民经济收益和政治权利的现实可能性。
相反,我认为在农民还没有取得完全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和农村社会民主自治权之前,进行土地产权改革,有可能给农民带来的不是财富而是灾难。这是因为:第一,现在,农民种田收入甚微,有的地方甚至亏本,农民对土地的感情空前的淡化,农民看到的是土地给他们带来的负担,看不到土地给他们带来多少财富,因而对获取土地完整产权的要求不强烈。第二、1996年以来,农村集体欠下了巨额的债务,并且这些债务的债主大多是乡村干部和地方的狠人,只要国家允许土地私有化,得到土地产权的不是大多数贫困农民,而是债主,农村由此会产生一批大地主,更多的农民会成为无产者。第三、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中“富了方丈穷了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有组织的工人阶级的权益在产权改革中都的不到保障,何况一盘散沙的农民兄弟呢?
我以为不能照搬西方的产权理论来套解中国的改
革实践。西方的国情是--他们有完整的法律制度和民主政治制度作为产权制度创新的环境条件,而我们中国没有。所以,当前农村最需要建立的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四、县乡政府是要机构改革,还是要体制重建
我从1983年初就分配到当时的人民公社工作,经历了82年、88年、94年和98年四次全国性的县乡机构改革。我的一个总的印象是机构越改越大,人员越改越多,政府及其部门办事效率越改越低了。
1985年,我在周河乡当书记时,乡里才9个干部,仅有财税所(5人)、派出所(2人)两个部门,那时是计划经济,乡里管的事特别多。20xx年我在棋盘乡当书记,乡里有干部
90多人,有了17个部门,平均每个部门有十多人。可是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要管且能管好的事实在不多。1985年我23岁,其实什么都不懂,可我却能实实在在为农民做事情,和农民相处很融洽,干部很纯洁,也很团结,精神很振奋,农民对干部很满意。我也感到非常轻松。到了90年代后期,我这个“老书记”管的干部多了,为农民做的事却少了,群众不满意,干部队伍内部也矛盾重重,财政危机、债务危机、社会稳定危机日益严重。我感到自己的能力已无法胜任书记一职。
历次县乡机构改革为什么会失败呢?道理很简单,我们没有找到限制县乡机构膨胀的办法。政府官员的子女要就业,这是政府膨胀的最核心的内在动力;政府膨胀后自然会加码寻租,其行为的合法性受到社会强势群体的挑战,政府必须吸纳强势群体的代表进入政府,这是政府膨胀的外在动力。这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政府必然走向人民的反面,使得政府在新生--增长--膨胀--推翻的过程中轮回。要想跳出这种古老的轮回,必须建立起一个有自我纠错机制的政府--人民民主政府。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政府,选一个什么样的人当县长、乡长必须人民说了算。选上是官,下台即民。除此以外,别无他法。
我以为,现在就是要理直气壮高举政治体制改革的旗帜,呼唤重构县乡政府体制,没有必要羞羞答答回避这个问题。否则,我们永远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真正办法。
五、产业化真的能富裕农民吗?
我只想说:“公司
农户”未必也是农民的富裕之路?
我们知道,“公司
农民”在中国也有几十年了。如:粮贸公司
农户,棉花公司
农户,油脂公司
农户。粮贸公司,棉花公司,油脂公司都是国有企业,农民生产稻谷、小麦、玉米、棉花、油菜、花生等农产品给这些国营企业经营。这几十年的实践证明,这种“公司
农户”的路子并没有把农民搞富起来,相反越搞越穷了。
企业的经营目的是利益最大化。当企业有超额利润时,有可能给农户平均社会利润;当企业获得平均社会利润时,有可能给农户保本微利;当企业只能微利或亏本时,有可能把风险全部转嫁给农民。1999年湖北省粮食系统扭亏增盈22亿元,是怎样盈利的呢?国家规定稻谷收购价0.54元/斤,而粮食企业仅以0.4元/斤的价格收购农民粮食,从农民身上每斤剥夺0.14元.。国家给农民下的订单,让农民生产粮食,最后国家和国有企业违约,导致农民每生产1斤粮食亏本0.08元.,农民怎么富得起来呢?明明是政府和国有企业不守信用,我们怎么能仅指责农民和民营企业不讲信用呢?国家和国有企业是如此对待农民,何况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呼?
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在现阶段我国的绝大多数农业龙头企业不可能获得平均社会利润,这是由农业的弱质性决定的。那我们的经济学家不是自相矛盾吗?
六、打破二元结构重要,还是建立城乡要素交易制度,沟通城乡重要。
二元结构存在几十年了,我们打得破吗?这是不是文革中的大破大立的思路呢?这显然不符合系统的不可逆性质。实践证明国家根本没有能力安排城乡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更不可能打破其相互之间的经济壁垒。
就是取消了户籍制度又能给农民带来了什么好处呢?户籍制度背后的东西不是照样存在吗?反过来说,在城市的郊区,城镇户口要进村,农民也是不同意的。因此我认为打破二元结构难。最重要的不是打破壁垒,而是如何缩小城乡差别,构建起城乡要素流动的平台,便利农民进城做工和城里有钱人进村做“地主”。
沟通城乡的最好办法就是要给农民的同等国民待遇,包括同等政治权利,现在农民进城不仅没有用手投票的权利,有的连用脚投票的权利都没有;同等的税赋权利,农民月收入只有一百来元钱却要纳税,而城里很多高收入却不怎么纳税;同等的国家财富占用权利,积极的财政和稳健的金融政策只对城市而言,农村的基础产业却要农民自己集资办,且产权归国有;自由迁徙权;同等的财产和人身保障权,国家把农民的土地低价进高价出,农民没有社保,医保。
沟通城乡还有建立土地金融社保制度。其基本内容包括:
1、成立国家土地银行和集体土地信用合作社。
2、将农业税改为农民社会保障税,建立农民个人社保专户,在土地银行系统设专户管理社保基金。
3、将集体的土地股权化后分配给农民,土地的股权可
以抵押贷款,获取进城发展的本钱。可以用个人土地股权换取个人社保基金。
4、与土地股权相配套的个人社保账户可随个人在城乡社保系统流动。
5、土地银行收购、集中土地,开发增值的经营收益,用于农村的公益事业或转为社保基金。
篇六:三农问题的研究
三农问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背景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其独立地描述是指广大乡村区域,只能以种植、养殖生产业为主,身份为农民的大部分国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善与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问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其中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占50.32%,超过全国人口的半数。我国人口流动量大,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2143万人。由此可以估算,我国农业人口规模大约为8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61.5%。“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的复兴的新的历史进程中,“三农”问题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基础和保障作用。
1.2意义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央新的领导集体对“三农”问题尤其重视,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解决“三农”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
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中共中央每年发的第一份文件,即“中央一号文件”,现在已经成为中共中央重视农村问题的专有名词。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做出具体部署。2004年至2012年又连续九年发布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的重要地位。2013年2月1日,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正式公布,这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十年聚焦“三农”。意见说,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必须固本强基,始终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必须统筹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着力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化下去,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才能构建“幸福中国”。
在依法治国的今天,要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毫无疑问需要法律的规范和保障。只有在法律的作用下,才能达到长期地、稳定地解决,而经济法正是化解“三农问题”的关键性法律对策。
篇七:三农问题的研究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关于“三农”问题的研究
作者:李苛
来源:《商情》2014年第27期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这三个问题的总和。它的解决,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农民的增收、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三农”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三农”问题将是我国在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内亟待解决的重要的现实问题。通过对“三农”问题具体表现的阐述,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三农问题具体表现产生原因解决对策
在我国,“三农”问题是一个历史问题,迄今为止未能得到彻底解决,并已成为我国现代化道路上的一个阻碍。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农村,中国是否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正如一些学者所言:“三农”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政治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因此,中国要想持久稳定地发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努力做到使农业强大,农民富裕,农村稳定。
一、“三农”问题的具体表现
(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加大
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增强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农村经济得到发展,农民收入得到持续稳定的增长。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农业仍在快速发展,但农民却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的现象,从1996年到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下降了6.9个百分点,之后虽有恢复性增长,但很不稳定。就城乡对比而言,199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47︰1,2000年为2.8︰1,2009年则上升至3.33︰1,农村居民收入增幅的下降使城乡差距不断加大。
(二)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我国一直以来实行的是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这种旧的户籍制度使农村在医疗、就业、养老和教育等许多方面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这不仅不利于农村的稳定,还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
(三)农业现代化水平低
篇八:三农问题的研究
德
州
学
院
学生实习报告
实习名称
三农问题的研究
实习时间
2014年7月
实习地点
德州市
专业班级
2012级网络工程
学生姓名
袁新峰
指导教师
教学单位(盖章)
二O
一四
年
九
月
二十八
日
德州学院实习报告纸
三农问题的研究
摘要:“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2000年初,湖北省党委书记李昌平向朱镕基总理写信提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及出版《我向总理说实话》后,“三农”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反响。中共中央2003年底正式将“三农”问题写入工作报告。在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然而,近几年农民收入增幅一降再降,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探求收入增幅下降的原因,并提出对策措施,以便从增加农民收入入手,解决三农问题.迄今为止,三农问题一直都是社会的焦点,并逐渐演变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三农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国民的素质,社会的稳定,及国家经济的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实施了很多有效的政策,在政府﹑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三农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
关键词: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解决措施、政策分析、成效
正文
三农问题的内容: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的经济收入低,增收难,素质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贫富差距大。
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基础设施不齐全,经济不发达。
农业问题:农业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的东西卖不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三农问题的背景、产生原因
(一)三农问题的背景: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地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大德州学院实习报告纸
大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促使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发展。然而,中国农业产品开始同外国农业大国竞争,从而开始出现农民“手里有粮买不出”的现象。随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大部分农民认为种田没有足够的收入,因而出现农民进城打工的现象,随之而来的是农村地区生产积极性下降,农业投入减少,引发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打工,农村人丁稀少。由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村的发展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三农问题成为当今社会显著的问题。
(二)三农问题的产生原因
1.农民的收入水平低,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这是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
2.土地资源不足,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及土地产权模糊。中国由于人多地少的国情,因而农民得到的土地很少,甚至有些地方的农民没有土地,所以在农村种就出现了劳动力过剩的现象。在我国,土地的直接所有权属于乡﹑村社集体,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市经济日益发达,因而城市经济的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加剧,使得地方政府和村社集体不断抢占农民的土地使用权,获取农民的土地,但是地方政府以“经济发展”的名义过分使用土地的代理权,从而村社集体对土地的使用权日益模糊。
3.资金投入少。农民由于收入少,增收难,就越来越少的投入资金在农业上;国家虽然拨发了大量资金用于经济发展,但大部分都用于二﹑三产业,因此在农业和农村上的投入很少,缺乏强劲的经济后盾。
4.农民的素质普遍较低。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是德州学院实习报告纸
掌握高科技术,不能将其转化为生产力。
5.农民的负担重。虽然国家推行农业税,要求减轻农民的负担,但一些地方政府还是压榨农民,农民的负担并没有得到减轻,使农民的收入减少,这严重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6.农业产业化程度低,这是引发三农问题的重要原因。在我国,还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并没有完全形成规模的经济
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然而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于农村。因此,要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把工作的重点摆在农村,把工作的入手点摆在解决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上,就如胡锦涛总书记说的要“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解决三农问题,主要有以下一些措施:
(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这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大新思路”。以工代农,以城促乡,把中国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
德州学院实习报告纸
基础设施的投入;巩固和发展城乡教育制度,卫生等公共服务。
德州学院实习报告纸
重要工具,政府也规定各地方进行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既要坚持土地公有制,又要明晰土地产权,正确对待城乡土地制度“二元”结构。把土地的所有权归属于集体,让农民真正拥有土地的使用权,这不仅有利于防止地方政府滥用土地发展城市经济,也有利于保障农民的土地权利,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分析
在新的历史时期,增加农民收入既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能否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更是关系到在20年左右的时间后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因此,农民增收应当成为党和政府十分重要的经济和政治任务。结合“农内”和“农外”因素,促进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措施主要有:
(一)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是关键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使各国都把农业置于政府的保护之中,尤其我国加入WTO以后,更需要政府实施保护和扶持政策,这些政策包括农产品价格支持、补贴政策、财政信贷政策、农业保险制度等,使农民从政策优惠中增加利益。诚然,我国现时的农产品价格已接近或超过世界市场的价格水平,但由于我们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和成本高,为保证增加农民收入,适度提高和调整农产品价格,同时限制农用生产资料提价速度,给予双方有效的补贴政策,使农民增产增收,并确保收入增幅逐年上升。目前,国民收入分配不利于农民的格局尚未根本扭转,要通过建立价格保护政策等措施,逐步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塑造农业与工业平等发展的新型农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在我国德州学院实习报告纸
工业化大体到了中期阶段的今天,经济发展应实行从“吮吸农业”到“反哺农业”的战略性转变,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逐年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各级政府应确保每年的财政支农增长水平高于上年,从而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实现农民收入长期稳定增长打下坚实基础。
(二)农业结构调整是必要条件
目前我国农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一是区域结构雷同,各地区重复生产,低水平竞争;二是农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质量差,缺乏竞争力;三是生产组织不合理,分散经营,规模小,成本高。解决上述问题,德州学院实习报告纸
经营所导致的高成本、低效益,更难抵御大市场带来的风险。探求新的生产组织模式应该是农业企业化经营,包括农产品生产企业、加工企业和流通企业。这样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商品化、规模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可以缩小城乡差别,解决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等问题。农业企业化是由农户联合经营或委托经营过渡到合作经营,最终实现公司化经营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政府农业投融资、土地流转及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在今后较长时期内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的问题。
(三)发展劳务经济,改革户籍管理是必然途径
发展劳务经济的目的就是剩余劳动力就业和输出,一能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二能实现劳动效用最大化,在以增产使农民增收的空间有限时,发展劳务经济改革户籍管理己成农民增收的必然途径。2002年农民收入比上年增加4%,主要是1.3亿农民从事二、三产业,其中有9400万农民进城打工,总收入约5278亿元,人均5592元。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是农民增收缓慢的根本原因,从农业现代化长远目标出发,还是要走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政府应制定分阶段的农业人口转移与城市化政策措施,首先要改革延用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人口户籍管理制度,拆除为保护城市繁荣而限制农民进城的壁垒,逐步实现城乡户口一体化管理;其次,提供就业机会,扩大农民就业途径,清除对农民就业的歧视,实现农民身份的变迁;最后,通过大力兴办乡镇企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把剩余劳动力转向对农产品深加工的企业中去。资料表明,发达国家农产品深加工约占总量的80%,而我国只占10%~20%,他们产前、产后、产中的产值比例为2:1:
7,我国恰恰相反,为7:1:2。可以看出,我国农产德州学院实习报告纸
品深加工转化值的空间还很大,大多数乡镇企业还是应结合农业产业化,以农产品为原料,提高深加工水平,通过增加附加值来增加农民收入。
(四)减轻农民负担是保证
农民负担和农民增收呈负相关关系,减轻农民负担将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减负可以保证增收。要把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认真贯彻实施《农民负担条例》,清理整顿“三乱”现象,规范国家、集体与农民的关系。减负首要是涉及农村税费改革,必须明确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及上级政权的事权,还原集体组织的本来面目。二年前,中央在安徽进行了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有望全面推行,但这是涉及农村经济体制、行政体制、人事制度、机构设置等庞大的工程,任务艰巨,困难重重,但为了九亿农民的小康愿望,必须下决心进行到底。
(五)政府加大投入是基础
我国农业的投资主体是国家、集体和农民,在现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集体普遍缺乏必要的积累,农村基层组织的经费绝大部分来自农民,农民纯收入抵充负担后,没什么效益可言,这个主体的投资能力微不足道。应努力提高国家财政对农业投入的比重,按照《农业法》“国家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的要求,到2005年用于农业投资的比重应由现在的8%提高到10%以上。在投入增量中,首要的是大力改善农村和农业的基础设施,提高资本形成水平和固定资产积累水平,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基础和外部环境;其二,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质量安全水平,还应把农业生态保护、农村就业结构调整作为投资重点;其三,德州学院实习报告纸
加大科技投入,抓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把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农民从增加投入中增加实惠。
目前解决“三农”问题所取得的成效
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缓解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提高了国民的素质,保障了社会的稳定,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意义
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
首先,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生存的第一需要。手里有粮,心中不慌。吃饭没有保障,一切都无从谈起。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能够保证,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仍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中国人口基数太大,而且还在增加。随着人口的增长,对粮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中国人均可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任何时候,中国人民的饭碗只能端在自己手里,中国人必须养活自己。“三农”问题不解决好,国家的粮食安全就没有保证。
是确保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
在中国,如果没有2/3以上农村人口的稳定,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稳定;如果没有农民对社会稳定的大力支持,整个社会的稳定只能是空中楼阁。如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只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才能有可靠的保障。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
德州学院实习报告纸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目标。对照这个目标,最大的差距在农村;实现这个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可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
德州学院实习报告纸
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评语
成绩
学生签名
签名
备注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本文来源:https://www.feiyangkj.com/fanwendaquan/youxiufanwen/17733.html